观众有多喜欢张颂文,看《猎冰》的数据就能看得出
观众有多喜欢张颂文,看《猎冰》的数据就能看得出。
2024年以来冷淡的市场环境下,在某些数据层面,《猎冰》甚至算是继《繁花》之后表现最好的剧。开播次日站内热度破28000,甚至已经保持了多日29000;在抖音热榜上,稳居剧集总榜前二。
作为《狂飙》之后播出的第一部张颂文主演剧集,从制作水准来看,如果没有张颂文,绝不会让《猎冰》有如此关注度;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张颂文,该剧也不会被推到如此风口浪尖。
“张颂文概念剧”这泼天的富贵,给《猎冰》带来的,是一种剧烈的失衡和拧巴。
一部小制作的“奇幻漂流”
如果没有张颂文,《猎冰》的轨迹会是如何?
从观看体验来说,这是一部过时的、粗糙的二流犯罪剧,靠着大毒枭刘招华真实事件改编的IP,以及“华为二公主”姚安娜出演的噱头,或许能在地方台找到播出机会,然后在几家平台上做做分账,争取收回成本。
之所以说过时,是因为该剧无论是制作方式还是审美,都表现出世纪初犯罪纪实片的那种粗粝感,而这正是导演高群书的舒适区,他的《命案十三宗》《真相》《征服》也是彼时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征服》剧照
那时候,故事是按案卷来的,场景都是真的,除了大反派需要演技派挑大梁(比如《中国刑侦1号案》的丁勇岱、《征服》的孙红雷),演员都是拍摄所在地现找的,甚至如《12.1枪杀大案》,曾经直接把整个破案团队拉过来演自己,世纪初的生猛可见一斑。
高群书称选用姚安娜,是因为“喜欢用没受过任何表演训练的非职业演员”,确实符合这套制作逻辑。
但是,这一套制作和审美体系,无论对于如今成熟的剧集市场还是高清的4K大屏,都已经过于不友好了。而且在剧作层面,《猎冰》也远远不及曾经的纪实片,而犯罪剧恰恰是最要求剧本质量的。
也因为如此,首日上线后评论就把该剧的剧情、剪辑、人物刻画、美术等等都吐槽了一个遍,称其是质感仿佛“社会普法剧”或“1818黄金眼”。
时至今日,为什么会做这样一部明显过时的剧?
此前高群书导演本人回应其实说得很清楚,问题就是没钱。
因为剧本“不够好”没拿到平台的投资,制作费用只有4000万,目前的制作风格是基于费用不足的削足适履。而没有继续改剧本的原因是“如果再改,就只能换编剧,那又是一笔钱”,逻辑上俨然成了恶性循环。
或许对于高群书,这样一个故事的底子,也确实看不到太多值得投入的亮点,故而直言“初心是为了帮助青年导演”。
至此,完全可以理解,以低成本分账剧逻辑做出来的《猎冰》,本身并没有倾注太大的野心。选择姚安娜,也并不需要什么“大红包”,毕竟以剧组有限的演员支出,姚安娜的知名度堪称极具性价比。
在国产剧集领域,每年这样的剧集都不在少数,匆匆上线后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留下一个尴尬的评分和“好IP,没做出来”的惋惜。
但谁能想到,张颂文,火了?
既“上头”,又“下头”
2023年1月,《狂飙》开播。
按照“微博深度玩家”张颂文的微博,他当时已经在横店进组《孤舟》。而《猎冰》从2022年10月下旬开拍,按照高群书导演所说“55天”的拍摄周期,彼时已经基本结束,后续到2月正式杀青可能还有一些补拍。
所以当张颂文爆火时,作品本身的低成本小制作底色已成。
目前的成片,可以看到是在不大规模不补拍的前提下,通过保留大量整段整段的张颂文镜头,尽最大可能放大了剧作的优势,其中不乏目前被赞许的“X分钟长镜头”,甚至保留了很多现场“事故”下的临场发挥。
不可否认,张颂文在刻画人物上,确实表现出了较强的个人能力。
应该说,《猎冰》和《狂飙》的剧本水平有着巨大差异,相比高启强的经历和堪称浓烈的情绪,黄宗伟在剧作层面非常单薄,走上犯罪道路最可支撑的现实动机,好像就是为了养三个儿子。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张颂文这次的人物,似乎少了一些色彩,因为剧本的主要叙事目的就是讲人物原型离奇的逃亡事件,几乎完全忽视了人物本身的建构。
张颂文尽可能地给角色注入了灵魂,比如设计打响指的小动作,就让观众看到了其谦卑外表下的傲慢与自大。最终的呈现,可以说是一场让人满意的个人秀,让观众会产生对人物命运的好奇,许多人就是因此而“上头”追剧。
但全剧剩下的部分,基本都在“下头”。
最大的问题在于,《猎冰》缺少一个“安欣”一样从正面阵营产生对抗的形象,在叙事上完全失衡。因为种种原因,这部分争议大量集中在演员姚安娜身上,还出现了“吃鸡式演技”、“华为二公主追击小米代言人”等热梗。
而就算她在表演上是一张白纸,需要指出的是,故事也没有在白纸上画出任何东西。
这个人物的设计本身是薄弱的,经不起推敲的,无论是宛如“机械降神”一般的直觉派推理,还是作为退伍兵却毫无组织纪律的个人英雄主义,都让角色本身显得工具化且无法立足。
加上剧本、拍摄、剪辑等各个环节的问题,让全剧表现出了一种极其拧巴的观感:张颂文的个人表演实现了高信息量输出,堪称把有他的场景都做了滤镜加持,连对手戏的演员都显得自然了;而其他的部分,会让人希望能跳过。
“张颂文概念剧”这“泼天的富贵”,《猎冰》接不住。
演员的价值
关于演员和作品之间的关系,行业一直有“人保戏”和“戏保人”的说法,按这个逻辑,《猎冰》显然属于“人保戏”,而且效果是现象级的。
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所谓“演员扛剧”的逻辑,似乎在出现变化。
最近十多年,这其实都是一个流量概念,即主要演员有多少粉丝,则该剧的受众就可以计算为“深度剧迷+粉丝”的集合,与剧集本身的质量其实并无关联。甚至在后来受众逐渐泛化之后,粉丝们还会承担口碑维护。
而问题是,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开发逻辑,忽视了内容行业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对用户时间的抢夺进入白热化之后,长视频受众基本盘的流失,加上粉丝受众总量的见顶,让原本的流量逻辑难以为继。
全行业因此进入内容升级,也就是把重点放在了“戏”而不只是“人”,以挽回行业逐渐流失的基本盘。而在分众时代下,打造能破圈的“人”,难度远高于打造破圈的“戏”。
张颂文因此会表现出稀缺性。有作品、有新鲜感、公众形象良好,从这些层面说,他其实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明星演员”,而这类演员,理论上应该是更具扛剧能力。
事实似乎也是如此,张颂文把这样一部低成本犯罪剧,提升到了其接不住的高度,这在缺乏国民级明星的分众时代,着实属于小概率事件。
单纯以ROI来说,《猎冰》当然可谓大获全胜,但难免让人惋惜,如果剧本好一点,如果拍摄细一点,这首部“张颂文概念剧”都算得上是手拿把掐的爆款,更不至于卡在站内热度29000的线上如此之久。
而这差不多已经是“人保戏”的极限。
反过来说,除了平台和张颂文算得上是赢家,这部剧对其他所有主创来说,带来的都只有消耗。这从开播以来的讨论看已经非常明显。
成熟的市场需要真正的好内容,“张颂文概念剧”需要的也不只是张颂文自己。
对于张颂文自己,接下来几部剧的表现,也是他成“角儿”必须过的关。
还好张颂文后续的《孤舟》,包括以他为男主角的大制作《清明上河图密码》,都算是平台的头部制作,至少不至于再出现财务上的问题。
如张颂文这样的演员能够获得大众认知,并具有如此高的商业价值,应该认为,还是证明了市场的成熟,也说明行业在回归内容过程中趋于理性。而《猎冰》,只能说是这个过程中一个不算美丽的意外。
文章来源用户投稿,转载请注明出处:/zqkj/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