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翻身仗” —访陵水黎族自治县副县长张贤良

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东南部,全域处在北纬18度,拥有独特的热带海洋气候条件,全年阳光充足、雨水充沛。该县是全国重要的海洋渔业、热带瓜果生产、南繁育种基地,被评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南繁育种基地。

近年来,陵水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抓手,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特色高效农业获得长足发展。陵水黎族自治县副县长张贤良在接受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专访时表示,陵水基于独特资源优势,运用种业科技、现代农业设施、高端海洋装备等,发展规模种植业、海洋产业、加工贸易,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优品种扩产量增加农业附加值

陵水的区位、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冬季瓜菜、热带林果产业有明显优势。

目前,陵水种植的热带水果主要有芒果、荔枝、龙眼、香蕉、菠萝、菠萝蜜、火龙果等,主要热带水果种植面积13.73万亩,产量12.44万吨。其出产的热带经济作物以橡胶、槟榔、椰子为主,主要热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7.66万亩。

张贤良介绍,以荔枝、芒果、百香果为代表的热带水果是陵水特色农产品。陵水的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前列,畅销全国。芒果、荔枝、龙眼等13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陵水圣女果”“陵水荔枝”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好产品源自好土地,同时土地规模也直接关系到产量。陵水有1128平方公里陆域面积,但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宜耕种。此前,全县耕地较为分散,不少闲置土地有待开发。

为解决这个问题,陵水对全域土地进行综合整治,重点进行万亩田园综合体及农田建设、土壤有机质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挖掘、整理可开垦为耕地的农用地,集中连片造大田,引导耕地相对集中布局。现在,陵水可耕种土地面积已增加到29.3万亩。

张贤良告诉记者,陵水坚持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生态保护“三位一体”原则,夯实农业基础,严守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产业用地建设筑牢基础。

为进一步破解地块撂荒、空间无序布局、低效种植等难题,陵水计划实施万亩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规划了花石洋、长坡洋万亩连片基地,总面积约4.2万亩,首期开发1.4万亩。利用南繁育种基地多年积累的种质资源,结合丰富的热带瓜果、景观、文旅资源,打造集南繁科技转化、高附加值规模种植业、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

张贤良表示,项目将于2025年年初动工,当年冬季投入种植,预计2026年可形成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的种植园区,为促进适度规模化种植、带动农民增收提供可推广样板。

海南特有的高温高湿环境不仅适合热带作物生长,还适合育种。在加速育种过程的同时,还能鉴定育种材料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因此,海南是南繁育种的重要基地,其中陵水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国170家单位齐聚陵水开展南繁育制种工作,2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在这里选育成功,全国85%以上的“早繁”鱼苗由陵水生产供应,为我国种业创新作出贡献。

“近年来,陵水将‘向种图强’与‘向海图强’融合发展,以南繁产业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张贤良说。

如今,陵水南繁水产种业已被列入国家南繁硅谷规划。水产南繁产业园建设正全力推进,水产育种面积从1050亩扩大到2000余亩。

向海图强提升海洋渔业竞争力

今年,陵水渔港经济区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名单。陵水拥有118.57公里海岸线、19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规划外海养殖面积195万亩,热带滨海资源丰富。

张贤良表示,陵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发展聚焦两大思路:一是依托渔港经济区和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配套服务区,以及陵水南繁育种核心区建设,打造国际海洋水产种业融合发展中心;二是依托渔港经济区和疍家文化特色,打造疍家文化渔旅风情核心区。

陵水县海岸线风光 陵水黎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当前,陵水正结合自身优势,围绕智慧渔港、平安渔港、绿色渔港、产业渔港建设目标,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渔业全产业链新格局逐步形成。

张贤良说,在空间布局上,陵水规划了“两核两带一园区”。其中,“两核”是打造以新村中心渔港为核心的现代渔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以赤岭渔港为核心的多功能综合渔港核心区。“两带”是形成陵水沿岸的现代渔业产业融合发展经济带和陵水沿海深蓝渔业产业发展带。“一园区”指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产业园区。

陵水正加速海洋牧场建设,建成国内首个黄鳍金枪鱼海上养殖示范基地,成功培育人工养殖黄鳍金枪鱼。在位于清水湾外海海域的基地,海面上,多个周长为90米、深7米的重力式圆形深海网箱,共养殖了数千尾黄鳍金枪鱼。如今,养殖的黄鳍金枪鱼成活率达到75%以上,最大个体重量超100斤。

发展海洋渔业,现代化渔港至关重要。为此,陵水对域内渔港进行了升级改造。

其中,新村渔港通过整治不规则岸线,修复码头岸线,改造现有码头面,增设污水收集沟、码头面冲洗设施,改造照明、动力及防雷接地系统等,完善大中型渔船的停靠与配套服务设施。通过疏浚深航道、港池和锚地,满足大型渔港的通航要求。

同时,陵水还积极构建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产业链,推动渔业产业形成育苗、养殖、加工、流通等一体化闭环体系。张贤良介绍,规划占地面积2797亩的文罗产业园集现代化水产精深加工、水产速冻、食品研发、仓储冷链物流及出口创汇于一体,现正进行第三期建设,计划引进国内外跨境贸易、精深加工等领域的头部企业。

多年努力终于迎来收获。2023年,陵水海洋经济发展稳健,渔业总产量达8.5万吨,实现产值27亿元。

农渔工旅融合发展助农增收致富

张贤良表示,陵水做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思路是“三点一融”,在渔港码头、规模种植、产业园区三大平台上实现创新发展。“三点”是重点发展南繁种业、海洋渔业、热带高效种植业。“一融”指农工旅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发展加工贸易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便是文罗产业园。

日前,在陵水县文罗产业园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程车辆穿梭不息,塔吊舞动着“巨臂”……各入驻企业施工如火如荼,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生产设备安装,各项工程紧锣密鼓、有条不紊。

文罗产业园依托海南自贸港优势、周边丰富的农业资源及便捷的交通条件,打造包括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交易、电子商务等的一体化产业集群。园区规划业态丰富,包括海南农副产品展销批发中心、特色水产展销及加工中心等。通过优化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链企业搭建广阔舞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旅融合与技术创新。

文罗产业园启动以来,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入驻。目前已有8家企业在一、二期完成入驻,各类投资规模近20亿元。多家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企业正在洽谈中。文罗产业园正逐步成为陵水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文旅观光业是陵水“一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全国多地的游客来到新村镇新村渔港观光游览、购买水产品。人来船往,一派繁忙景象。

张贤良说,近年来,陵水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渔业+旅游”深度融合,拓展乡村旅游新业态,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据了解,陵水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以休闲农庄为载体,围绕田洋、果园、山林等生态特色,深度挖掘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主打休闲运动体验,开展“田洋观光、果蔬采摘、星空营地、林间氧吧”等项目,给游客以乡村农事和休闲度假体验。

陵水对沿路农田边缘进行景观风貌提升,增强农业生态景观的观赏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升级打造疍家渔排、本号大里等一批乡村旅游产品,推动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开展田园农业游、务农体验游、市民农场活动,让游客领略生态农业魅力。

在渔旅融合发展上,新村疍家文旅区建设卓有成效。赤岭渔村、桐海渔村、疍家海上民宿等一批渔旅融合点,分别获评海南首家海上共享渔庄或海南四椰级乡村旅游点,成为网红打卡地。

为更好推动文旅发展,陵水打造“去野陵水”乡村旅游品牌,以“山海之间的奇遇”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黎安镇、香水湾、吊罗山等地建设农业主题公园;建设生态度假酒店、特色庄园和主题餐厅等,提升游客休闲度假体验;举办多种农事节庆活动,包括荔枝音乐节、农耕文化演出等,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陵水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陵水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约106亿元,同比增长3.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94元,同比增长7.8%;接待游客961.28万人次,同比增长47.6%,增速居海南省第5位;旅游总收入92.21亿元,同比增长55.5%,增速位居海南省第3。其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张贤良透露,下一步,陵水将锚定打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翻身仗”目标,全力推进文罗产业园、水产南繁产业园、万亩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深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模化、设施化、科技化、品牌化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激发内生动力、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曹小林)

文章来源用户投稿,转载请注明出处:/hangye/29940.html